马斯克的期待落空了。这段时间以来,中国方面对于他所反对的“大而美”法案却始终没有任何回应。甚至连《纽约时报》也撰文质疑,中国为何对特朗普的大而美法案保持缄默?
在错综复杂的中美博弈中,中国的沉默似乎暗藏着深思熟虑的计算和克制。我们不妨回过头,先来聊聊这项让马斯克和特朗普之间关系骤然恶化的法案——大而美法案。这一政策是特朗普政府为振兴本土制造业和引导海外资本回流而提出的。
特朗普通过高额补贴、税收优惠以及关税壁垒等多种方式支持国内产业,强行吸引外资回流,他的口号则为“让制造业回家”。听上去似乎是对国家务实的支持,但实际上,这项法案几乎踩到了马斯克的所有痛点。首先,马斯克的特斯拉产业链已经深度依赖于中国及其他国际市场,一旦该法案实施,将直接扰乱他全球化的布局。与此同时,法案还规定暂停对非美国产新能源车的补贴,并提高相关税费。在这样的背景下,马斯克对这一法案的公开反对也就不足为奇。他痛斥此法案为“疯狂”,指责其损害公平竞争,并可能对美国自身造成反噬。然而,特朗普并未对此予以重视,只是一味地表示马斯克疯了。
按照常理,这项法案中提到的“去风险化”政策对中美产业链而言将是一次重大冲击,中国本应对此反馈。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即便连马斯克率先表达了不满,京城却保持了绝对的沉默。为何会如此?因为当前的中美关系已经进入了一个表面平静、深藏变动的新阶段。
中国的沉默并不是随意的退让,而是一种策略性的外交不表态。首先,这样可以避免被迫卷入争端。尽管马斯克的批评与中方利益相符,但实际上他的出发点主要是出于美国国内的政治斗争。如果中方贸然表态,极有可能被美国媒体解读为“干涉美国选举”,反而会遭到报复。其次,保持沉默有助于为未来的外交交流预留余地。此时如果贸然批评特朗普,可能会封死未来对话的机会。况且,有消息透露特朗普正在筹备年内对华访问,并已经联系到美国企业高管,测试可能的“访华代表团”阵容,保持沉默对于今后高层互动显然是利于发展的。最后,中方不希望局势变得复杂化。中美之间保持斗而不破,无疑是双方当前的最佳利益选择。在即将召开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峰会及潜在的北京之行的背景下,面对种种不确定性,中方自然选择了保持静默。
目前中美之间的氛围的确微妙。值得注意的是,在东盟峰会期间,王毅与鲁比奥的见面中,中国不再使用“应约”这一表述,而是强调“在多边场合进行双边会晤是国际惯例”。这一微妙的外交语言调整,传递了双方在对话中寻求平等的重要信号。
从现有形势分析,如果特朗普如愿于9月份访华,或借助10月底的APEC会议与中方会晤,这将意味着中美关系有可能迎来一个重大的转折。然而,问题在于,大而美法案不仅仅是美国政治斗争的工具,同时也是特朗普对华强硬政策的支柱之一。如果中方过早与之对抗,势必被迫曝露底牌,处于被动局面。而此刻维持冷静的距离,反而能够为未来的谈判腾挪出更多的空间。
在过去的几年中,当面临美方的挑衅时,中方往往都是“有问必答”,但如今的“选择性失语”,实际上是一种更加高级的沟通方式。对马斯克的沉默,并不意味着缺乏立场;对特朗普的沉默,也并不等同于接受其政策。这正是中国希望重新掌握节奏的尝试。而此种沉默,往往也是另一种方式的强硬。
证监会允许的配资公司,四川中壹配资,股迷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